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You know that I'm no good:《艾美懷絲》(AMY)



2011723日,英國知名歌手Amy Winehouse被發現因酒精過量而心臟衰竭,下午於家中四點過世,得年27歲。歷史上有很多位歌手都早逝於27歲,網路上甚至整理出了一份名單:「27 Club」,名單上皆是英年早逝的歌手們,Rolling StoneBrian JonesThe DoorsJim Morrison、傳奇吉他手Jimi Hendrix以及NirvanaKurt Cobain,這些男歌手們在死後紛紛被媒體與歌迷塑造成神,但我們不曉得他們當年承受多少壓力,無論是創作上的苦惱或是生活上被過度關注的恐懼與名氣帶來的迷惘,都無形地把他們逼上絕路,毒品、酒精與縱慾,或許只是逃避的手段之一,他們真正想逃離的只是:名氣帶來的巨大改變,回到最簡單、最純粹只創作音樂、享受在創作過程裡的自己。

《艾美懷絲》便把眼光關注在Amy Winehouse這個人本身,而非她的名氣、也非她被重重社會架構建立出的品牌:「Amy Winehouse」這個名稱。開場放上Amy替她的朋友唱生日快樂歌的粗糙片段,慢慢藉由各式各樣的私人紀錄,或放慢、或是加上誇張的效果光,把這些真實的影像拼貼成Amy這位年輕變成名的歌手,真正的樣貌一一展現出。

我很喜歡電影處理Amy Winehouse與男性間的關係,她父親外遇離家,到後來遇上的渣男Blake Fielder,她在愛情裡樣貌與對父親與情人的病態依戀,無不形塑出這位天才女歌手脆弱、讓人心碎的真實。〈You know that I'm no good〉裡,Amy唱到:「I cheated myself/ Like I knew I would/ I told you I was trouble/ You know that I'm no good」電影裡Amy說:「愛情與相處才是真正的毒品。」讓他上癮的恐怕是一次次的悲傷與絕望,也弔詭地讓她轉化成音樂上巨大的創作能量,她的每一首創作都像是日記般私密,都是一封封懺情錄。

同樣出身英國的Adele,出專輯的年紀也與Amy Winehouse相仿,也都在美國拿下葛萊美獎,也是創作歌手。但可惜的是,Adele在生活與創作間找到平衡,找到出口,她成功出了第三張專輯:《25》, Amy卻不斷燃燒生命,最後仍就在意外中過世,讓人不勝唏噓,讓人不禁猜想,如果Amy也能找到出口,是不是還能讓世人聽見更加動人的旋律呢?

電影中有兩處動人且讓人感傷,其一是Amy Winehouse因為毒癮而被美國拒簽,無法參加葛萊美獎頒獎典禮,但那一晚她風光贏得五項大獎,導演很精準地剪出Amy的表情,從期待緊張到得獎時的不知所措與開心,她就像你我身邊的朋友,極為真實,配上後續她演唱時那種陷入旋律與的陶醉,我們才知道Amy其實只是想寫歌,只是想創作音樂。

其二是Amy Winehouse與爵士歌手Tony Bennett(他也跟Lady Gaga合作過!)合唱時,Amy不斷要求重唱,希望自己唱得更好時的表情,她是真心愛著唱歌與創作音樂,但名氣帶來的壓迫感與情感上的失落,使本來已經脆落的靈魂,慢慢失去了方向。

And life is like a pipe/ And I'm a tiny penny rolling up the walls inside」,從Amy Winehouse最有名的歌曲之一:〈Back To Black〉可以看到她絕望,並非所有創作者都要仰賴悲慘的過去,糟糕的生活與情感挫折才能成就偉大,但Amy的作品都來自她的真實經歷,用自身生命經驗來創作的人都難以長久,靈感或說才氣像是惡魔化身的蚊子般,會不斷摧殘與吸吮他們的生命,直到他們摧毀自己。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其實不斷在想創作者要如何走出自身經驗?當創作自己喜愛的事物成為維生的工具,創作是否不再純粹?不再具有療癒自己的力量?那這時需要什麼來戰勝自己的脆弱呢?我想唯一的方法是重新回到生活中,名導Francis Coppola在用盡一切創作完《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後,便沉寂多年,甚至到現在都沒辦法再超越自己的過去,創作的靈感與天賦是每一個創作者所覬覦之物,但往往也是詛咒,我想如何在創作與生活之間找到「自己」,進而好好生活,便是最難的課題吧。

2015 坎城影展競賽單元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一拳超人》(ワンパンマン,ONE PUNCH-MAN)


《一拳超人》原著是網路漫畫,由ONE繪製。風格非常簡單,甚至可說是沒什麼漫畫水準,但原版的分鏡很棒,畫面沒有過多細節,隨著看漫畫的過程能想像出流暢的畫面。

後來由《光速蒙面俠21》的村田雄介重製,質感提昇很多之餘,村田雄介保留原著電影感十足的分鏡,成功讓這部漫畫開始大紅。

今年十月左右正式動畫化,由曾經製作過大導演今敏動畫電影(《千年女優》、《東京教父》與《盜夢偵探》等)與電視動畫:《妄想代理人》的MADHOUSE製作。仔細看可以看出原畫與動畫化後的差別,真的是非常適合做成動畫的漫畫。這漫畫成功的因素絕非繪畫多精緻或是戰鬥招式與概念多創新(如《JOJO》或《獵人》那種鬼才般的創意),而是劇本最基礎的元素之一:人物。



《一拳超人》一反過去王道漫畫常常會讓主角弱小遭遇奇遇變強的設定,一開始便設定主角埼玉是漫畫中最強,擁有一拳擊敗敵人的能力。開頭便把主角設定成最強,那觀眾還要看什麼呢?產生極大的懸念,同時也引出故事真正主軸:「英雄的意義」,漫畫中不斷在探討「英雄」的意義以及諷刺平民百姓對於「英雄」的愚昧見解,以及「盲從」。有趣的是,現在票房大熱的超級英雄電影,其實也從以往酷炫新奇的道具或是英雄能力,慢慢往到探討英雄本質與辯證善惡的故事。

從《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開始,英雄除了驅使其成為英雄的過去,更加深刻地去描寫其「原則」。原則會使人物產生獨特性,如蝙蝠俠的不殺人,人物有了原則之後便會陷入抉擇。《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裡蝙蝠俠主要難題便是:殺了小丑可以拯救高譚市,但殺了他,他便失去自己「不殺人」的原則,也違反他成為英雄的初衷。「殺與不殺」、「合法與非法的正義」主題便圍繞在這部極為成功的英雄電影裡。

後來小丑的罪犯與平民船炸彈實驗,以及最後他驅使哈維丹特(Harvey Dent)成為雙面人的「實驗」。小丑的存在成為挑戰蝙蝠俠原則的最大威脅,小丑的人物也與蝙蝠俠如鏡子般對照,蝙蝠俠自以為是的打擊犯罪,不也是一種瘋狂嗎?英雄電影從此不再「純真」,開始往寫實風格與人性探討的路線發展。

種種案例驗證好的人物能讓故事更加迷人,同時也把英雄電影的意義,拓展到「英雄」與「被保護的百姓」之間的關係、「英雄」(Hero)與「反派」(Villain)對立關係,以及所謂英雄真正的意義。

《一拳超人》原著裡便運用多個有原則的人物,進行了非常有趣的辯證:如真心想當英雄而非只是為了名聲的埼玉之於處心積慮成名的眾多雜魚英雄;實際上根本沒實力,碰巧搶埼玉功勞成為英雄的KING,用來諷刺人們只相信名聲,不看實績的愚昧;王道漫畫典型的主角:傑諾斯,擁有淒慘身世,酷炫的招式與帥氣造型,時時對照著衣著怪異、平凡無奇甚至光頭的埼玉,以及漫畫後段出現的大反派:餓狼,也翻轉了反派慣例想毀滅世界或是復仇的心態,他跟埼玉一體兩面,兩人都只是純粹想當英雄/反派而已。此外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構築出漫畫豐富衝突以及能不斷延展的情節。

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設計的是:無證騎士。無證騎士並沒有超能力或是任何科技裝備,他很平凡也甚至沒什麼實力,穿著一般的裝備,騎腳踏車等。但卻是故事裡最讓人喜歡的人物之一,無證騎士是典型的英雄,他一心一意只想幫助人,只想救人,即使被打倒仍要站起來繼續奮鬥(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點,所以沒有升到B級,持續作為C級第一位)。故事裡並沒有給他任何變強的可能,使這人物的「原則」更加強烈,也更讓人喜歡。無證騎士的設定讓我想到《特攻聯盟》(Kick-Ass)理那些平淡無奇的英雄,打擊犯罪或是幫助他人不需要超能力,只需要一顆為他人付出的堅毅之心。

很期待這部動畫會如何改編原著中精彩的「餓狼篇」,希望能重現埼玉老師與餓狼精彩(喔不其實畫得很簡陋)的對戰。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男性凝視:《遠方禁戀》(From Afar)


委瑞內拉導演Lorenzo Vigas的首部電影《遠方禁戀》(From Afar)即大爆冷門奪下金獅獎,該片在21部競賽片中,於影評人評選部分只拿下2.6分,倒數第五低分,影評們劣評讓人更好奇本片得獎的原因,冷冽的風格配上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劇情,短短90分鐘長的電影到底呈現了什麼?

首先是片名部分:From Afar,意義直翻為來自遠方,綜觀全片難以看出取名為From Afar的理由,不過仔細分析,我想可能是想表達兩位男主角間的關係,不論是年齡、身份與貧富上的懸殊,兩者對方而言,是既陌生又不熟悉的兩個個體,彼此藉由情慾、金錢、物質甚至權力上的交換,才建立起如走在鋼索上的情感,甚至更準確地說:依賴。

電影開場即非常簡潔與震撼,身為假牙製造工人的Armando,鬼鬼祟祟地跟著一位年輕男孩,把他帶回家,要男孩背對他脫掉上衣,並嚴格地規定他把褲子脫到屁股面即可,然後便開始自顧自地打手槍。這場戲除了展示Armando特殊的性慾發洩法外,更顯露出他不願意與他人肢體接觸、掌握命令權與高傲的態度。

隨著劇情推演,電影放入讓人不解的橋段,Armando與父親間充滿謎團的關係,儘管藉由演員表演我們能看出憤怒與怨恨甚至有一些羨慕,但唯一兩場戲,一場Armando與其姐姐交談後暴怒,另一場則是Armando跟蹤父親。最終父親與Armando的關係成為推進劇情的工具,做為最終引爆的元素。

電影的重點在於Armando與年輕氣盛的Elder間的相處與角力,一開始Elder即展現出極度恐同與暴力,連帶帶出整個委內瑞拉對同志的反感與壓迫,Elder有女友,他與女友做愛時背對鏡頭,無法看見他的反應;但在電影結尾處卻用上同樣的體位與角度拍攝ElderArmando的做愛,才看出他的性傾向游移不定,甚至可以說是依存於他對「慾望」而轉變。

Armando缺乏對他人的信任與恐懼建立親密關係,他有錢、有著一絲不苟的個性,電影中拍攝出他擺設房間中的書,仔細地把書整齊排列,還有一場從衣櫃裡拿襯衫的戲也帶到他每一件襯衫的款式都差不多,說明Armando的潔癖與控制欲。電影中處處可見他的控制欲,與Elder從反抗到漸漸受金錢與照顧誘惑的過程,Elder慢慢陷入Armando的照顧與產生依賴感,從最早的打傷他偷錢、到電影中段的翹開保險箱等等,Armando幾乎毫無表情地替他付錢、請他吃飯,甚至把床讓給他睡等等。但隨著ElderArmando的關係越來越親密,電影也走向最高潮處,也給了觀眾錯愕不已的結局。

Armando看似是感情付出者,但實際上他沒有付出真正的感情,對他來說他只是付錢換取自己的快樂而已,如同買賣般的情慾流動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但對Elder來說卻不一樣,他從抗拒與恐懼慢慢地轉變成依賴與愛,雖然他對Armando的愛可能多少帶點戀父情結、情慾的發洩與最深沉的渴望:他希望有家,他希望「擁有」。Elder越來越主動,同時也與他原本的生活越來越遠,開始因為「搞Gay」被周遭的人排斥,甚至被趕出家門,所以他變得更需要Armando,甚至到他工作場合大喊「Armando!」。

對於一切都都在自我掌控下的Armando來說,他是不願意給予對方任何東西的,所以當Elder主動親吻他時,他抗拒了,儘管結尾處他與Elder做愛,並作為Top的一方(象徵著主動權),最終仍讓他感到不適應,所以他冷漠地報警,看著Elder被警察帶走。

Elder被警察帶走的原因是一場戲中,Elder把三發彈殼隨意丟到Armando桌上,暗示他把Armando的父親解決了。這場戲引發兩人做愛,並最終造成Armando報警讓Elder離開他的生活。此處除了Armando害怕自己與Elder感情太深外,更隱含著他自己對於父親神秘的情感,或許最後報警抓Elder,一部分也在報復Elder把他的父親殺死吧。

電影中的鏡頭相當簡潔與克制,很多鏡頭刻意用畫框擋住細節,讓人摸不著頭緒又充滿暗示,大量淺焦鏡頭且常常不讓人物在焦點上的處理法,產生了極強的陌生感與「排他感」,似乎也暗暗指涉著Armando的心境。《遠方禁戀》是一部失意又悲哀的電影,近乎無配樂與鮮少對白讓人想到候孝賢的電影,但過於簡潔的鏡頭語言造成理解障礙,我自己在看時也稍嫌無聊且刻意。我想威尼斯影展評審給它金獅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鼓勵新導演與所謂邊緣題材吧。

2015 72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

2015 金馬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