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一拳超人》(ワンパンマン,ONE PUNCH-MAN)


《一拳超人》原著是網路漫畫,由ONE繪製。風格非常簡單,甚至可說是沒什麼漫畫水準,但原版的分鏡很棒,畫面沒有過多細節,隨著看漫畫的過程能想像出流暢的畫面。

後來由《光速蒙面俠21》的村田雄介重製,質感提昇很多之餘,村田雄介保留原著電影感十足的分鏡,成功讓這部漫畫開始大紅。

今年十月左右正式動畫化,由曾經製作過大導演今敏動畫電影(《千年女優》、《東京教父》與《盜夢偵探》等)與電視動畫:《妄想代理人》的MADHOUSE製作。仔細看可以看出原畫與動畫化後的差別,真的是非常適合做成動畫的漫畫。這漫畫成功的因素絕非繪畫多精緻或是戰鬥招式與概念多創新(如《JOJO》或《獵人》那種鬼才般的創意),而是劇本最基礎的元素之一:人物。



《一拳超人》一反過去王道漫畫常常會讓主角弱小遭遇奇遇變強的設定,一開始便設定主角埼玉是漫畫中最強,擁有一拳擊敗敵人的能力。開頭便把主角設定成最強,那觀眾還要看什麼呢?產生極大的懸念,同時也引出故事真正主軸:「英雄的意義」,漫畫中不斷在探討「英雄」的意義以及諷刺平民百姓對於「英雄」的愚昧見解,以及「盲從」。有趣的是,現在票房大熱的超級英雄電影,其實也從以往酷炫新奇的道具或是英雄能力,慢慢往到探討英雄本質與辯證善惡的故事。

從《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開始,英雄除了驅使其成為英雄的過去,更加深刻地去描寫其「原則」。原則會使人物產生獨特性,如蝙蝠俠的不殺人,人物有了原則之後便會陷入抉擇。《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裡蝙蝠俠主要難題便是:殺了小丑可以拯救高譚市,但殺了他,他便失去自己「不殺人」的原則,也違反他成為英雄的初衷。「殺與不殺」、「合法與非法的正義」主題便圍繞在這部極為成功的英雄電影裡。

後來小丑的罪犯與平民船炸彈實驗,以及最後他驅使哈維丹特(Harvey Dent)成為雙面人的「實驗」。小丑的存在成為挑戰蝙蝠俠原則的最大威脅,小丑的人物也與蝙蝠俠如鏡子般對照,蝙蝠俠自以為是的打擊犯罪,不也是一種瘋狂嗎?英雄電影從此不再「純真」,開始往寫實風格與人性探討的路線發展。

種種案例驗證好的人物能讓故事更加迷人,同時也把英雄電影的意義,拓展到「英雄」與「被保護的百姓」之間的關係、「英雄」(Hero)與「反派」(Villain)對立關係,以及所謂英雄真正的意義。

《一拳超人》原著裡便運用多個有原則的人物,進行了非常有趣的辯證:如真心想當英雄而非只是為了名聲的埼玉之於處心積慮成名的眾多雜魚英雄;實際上根本沒實力,碰巧搶埼玉功勞成為英雄的KING,用來諷刺人們只相信名聲,不看實績的愚昧;王道漫畫典型的主角:傑諾斯,擁有淒慘身世,酷炫的招式與帥氣造型,時時對照著衣著怪異、平凡無奇甚至光頭的埼玉,以及漫畫後段出現的大反派:餓狼,也翻轉了反派慣例想毀滅世界或是復仇的心態,他跟埼玉一體兩面,兩人都只是純粹想當英雄/反派而已。此外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構築出漫畫豐富衝突以及能不斷延展的情節。

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設計的是:無證騎士。無證騎士並沒有超能力或是任何科技裝備,他很平凡也甚至沒什麼實力,穿著一般的裝備,騎腳踏車等。但卻是故事裡最讓人喜歡的人物之一,無證騎士是典型的英雄,他一心一意只想幫助人,只想救人,即使被打倒仍要站起來繼續奮鬥(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點,所以沒有升到B級,持續作為C級第一位)。故事裡並沒有給他任何變強的可能,使這人物的「原則」更加強烈,也更讓人喜歡。無證騎士的設定讓我想到《特攻聯盟》(Kick-Ass)理那些平淡無奇的英雄,打擊犯罪或是幫助他人不需要超能力,只需要一顆為他人付出的堅毅之心。

很期待這部動畫會如何改編原著中精彩的「餓狼篇」,希望能重現埼玉老師與餓狼精彩(喔不其實畫得很簡陋)的對戰。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男性凝視:《遠方禁戀》(From Afar)


委瑞內拉導演Lorenzo Vigas的首部電影《遠方禁戀》(From Afar)即大爆冷門奪下金獅獎,該片在21部競賽片中,於影評人評選部分只拿下2.6分,倒數第五低分,影評們劣評讓人更好奇本片得獎的原因,冷冽的風格配上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劇情,短短90分鐘長的電影到底呈現了什麼?

首先是片名部分:From Afar,意義直翻為來自遠方,綜觀全片難以看出取名為From Afar的理由,不過仔細分析,我想可能是想表達兩位男主角間的關係,不論是年齡、身份與貧富上的懸殊,兩者對方而言,是既陌生又不熟悉的兩個個體,彼此藉由情慾、金錢、物質甚至權力上的交換,才建立起如走在鋼索上的情感,甚至更準確地說:依賴。

電影開場即非常簡潔與震撼,身為假牙製造工人的Armando,鬼鬼祟祟地跟著一位年輕男孩,把他帶回家,要男孩背對他脫掉上衣,並嚴格地規定他把褲子脫到屁股面即可,然後便開始自顧自地打手槍。這場戲除了展示Armando特殊的性慾發洩法外,更顯露出他不願意與他人肢體接觸、掌握命令權與高傲的態度。

隨著劇情推演,電影放入讓人不解的橋段,Armando與父親間充滿謎團的關係,儘管藉由演員表演我們能看出憤怒與怨恨甚至有一些羨慕,但唯一兩場戲,一場Armando與其姐姐交談後暴怒,另一場則是Armando跟蹤父親。最終父親與Armando的關係成為推進劇情的工具,做為最終引爆的元素。

電影的重點在於Armando與年輕氣盛的Elder間的相處與角力,一開始Elder即展現出極度恐同與暴力,連帶帶出整個委內瑞拉對同志的反感與壓迫,Elder有女友,他與女友做愛時背對鏡頭,無法看見他的反應;但在電影結尾處卻用上同樣的體位與角度拍攝ElderArmando的做愛,才看出他的性傾向游移不定,甚至可以說是依存於他對「慾望」而轉變。

Armando缺乏對他人的信任與恐懼建立親密關係,他有錢、有著一絲不苟的個性,電影中拍攝出他擺設房間中的書,仔細地把書整齊排列,還有一場從衣櫃裡拿襯衫的戲也帶到他每一件襯衫的款式都差不多,說明Armando的潔癖與控制欲。電影中處處可見他的控制欲,與Elder從反抗到漸漸受金錢與照顧誘惑的過程,Elder慢慢陷入Armando的照顧與產生依賴感,從最早的打傷他偷錢、到電影中段的翹開保險箱等等,Armando幾乎毫無表情地替他付錢、請他吃飯,甚至把床讓給他睡等等。但隨著ElderArmando的關係越來越親密,電影也走向最高潮處,也給了觀眾錯愕不已的結局。

Armando看似是感情付出者,但實際上他沒有付出真正的感情,對他來說他只是付錢換取自己的快樂而已,如同買賣般的情慾流動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但對Elder來說卻不一樣,他從抗拒與恐懼慢慢地轉變成依賴與愛,雖然他對Armando的愛可能多少帶點戀父情結、情慾的發洩與最深沉的渴望:他希望有家,他希望「擁有」。Elder越來越主動,同時也與他原本的生活越來越遠,開始因為「搞Gay」被周遭的人排斥,甚至被趕出家門,所以他變得更需要Armando,甚至到他工作場合大喊「Armando!」。

對於一切都都在自我掌控下的Armando來說,他是不願意給予對方任何東西的,所以當Elder主動親吻他時,他抗拒了,儘管結尾處他與Elder做愛,並作為Top的一方(象徵著主動權),最終仍讓他感到不適應,所以他冷漠地報警,看著Elder被警察帶走。

Elder被警察帶走的原因是一場戲中,Elder把三發彈殼隨意丟到Armando桌上,暗示他把Armando的父親解決了。這場戲引發兩人做愛,並最終造成Armando報警讓Elder離開他的生活。此處除了Armando害怕自己與Elder感情太深外,更隱含著他自己對於父親神秘的情感,或許最後報警抓Elder,一部分也在報復Elder把他的父親殺死吧。

電影中的鏡頭相當簡潔與克制,很多鏡頭刻意用畫框擋住細節,讓人摸不著頭緒又充滿暗示,大量淺焦鏡頭且常常不讓人物在焦點上的處理法,產生了極強的陌生感與「排他感」,似乎也暗暗指涉著Armando的心境。《遠方禁戀》是一部失意又悲哀的電影,近乎無配樂與鮮少對白讓人想到候孝賢的電影,但過於簡潔的鏡頭語言造成理解障礙,我自己在看時也稍嫌無聊且刻意。我想威尼斯影展評審給它金獅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鼓勵新導演與所謂邊緣題材吧。

2015 72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

2015 金馬影展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有時候,一個人死後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認識他、了解他,只要把他銘記在心,你對他的認識就永不間斷。」

2015年最喜歡的青春成長電影之一。表面上看來與《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故事有些相近,但生病女孩的故事並非《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以下簡稱《我們》)的重點,從英文片名來看,「Me」放在句首說明這故事的重心將放在主角:Greg身上,再發散談及他與朋友Earl的相處,以及帶給他改變的Dying GirlRachel


《我們》的視覺風格類似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古怪與幽默感,Greg的內心小劇場用上動畫來呈現,很多橋段也有用上停格動畫(Stop-Motion)、人偶動畫等看起來稍微廉價卻趣味十足的手法,讓電影巧妙避開沉重的氛圍,帶來更多笑料,同時也呼應Greg古怪的個性。鏡頭選擇上也用上快速Zoom-in與很有創意的90度側翻轉鏡頭、模仿魏斯的90度橫移鏡頭等,很厲害地藉由視覺元素,讓故事更加趣味。


主角Greg的個性有點類似《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的Charlie,把自己隱藏在校園每個不同「團體」裡,不被人討厭、也不被人喜歡,看似遊走於社交圈中,但實際上卻是沒有朋友。唯一一位朋友是跟他一樣有點怪的Earl,他們一起看經典電影,翻拍經典電影(但成果通常廉價又糟糕),懷抱著一點電影夢,但實際上卻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Greg是典型的逃避型人格者,不願意負責任,不願意對周遭的人更認識,害怕別人進入他的內心,用笑話或是怪異行為避開社交上的尷尬,自怨自艾甚至自私。

電影中一橋段是GregRachel爭執到底Rachel還要不要繼續治療血癌,此處導演用上一鏡到底來呈現,兩人的背對與漸行漸遠,顯示出Greg仍然無法面對自己,也只想到自己,他氣沖沖去找Earl要跟他打架與理論,但卻換來朋友一頓臭罵,Greg才意識到自己從一開始被迫關心Rachel,到最後別人要求他為Rachel拍電影,甚至到要不要唸大學,都是被動消極且幼稚。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某些決定而後悔,但更多時候,我們是後悔於自己的不勇敢與不敢誠實面對自己感受的遺憾。

GregRachel間的相處是電影中最精彩的橋段。Greg從一開始不太願意到後來越來越關心這位「快死的女孩」(Dying Girl),並藉由電影中小說旁白式的手法,「騙」觀眾說Rachel不會死,但電影結尾卻將這出現兩次的「預言」做非常棒的詮釋,死亡並不意味著失去與哀痛,很多時候往往是我們重新認識對方、認識自己的機會。電影結尾處Greg重新回到Rachel房間,才終於重新認識這位心思細膩的女孩,才沿著她生活的軌跡,慢慢認識他來不及認識的Rachel,電影中最動人的橋段便是此段。


Greg最後送給Rachel的影片,用上類似柏格曼(Ingmar Bergman)《假面》(Persona)的開頭手法,看似毫不相干的畫面拼貼,慢慢構合出GregRachel的情感,或許並不是男女之間的熱戀,而是很純粹地互相走進彼此內心,相知相惜的情感,緩緩飄動的定格紅色葉片,還有反拍兩人看電影的反應鏡頭,讓我想到《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看垃圾袋飛起的那一幕,雖然稍嫌文藝與難以理解,但細看Rachel的表情變化,便能體會他們那微妙的情愫。儘管電影旁白的Greg也想像過兩人如果在一起會如何(也故意拍出來給觀眾看),但我想電影如果讓兩人在一起,便回到青春YA片(Young Adult Movie)的老套形式了。


電影中因為GregEarl是大影癡,所以出現了超級多經典電影的彩蛋,類似於《戀夏五百日》(500 Days of Summer)的處理手法,把他們拍出的一支支惡搞又像經典致敬的短片一一呈現,根據這位厲害影評(http://wp.me/p69WBL-j2)的搜尋,電影中每一個致敬橋段都呼應著電影本身,還有Greg的心境,例如反覆出現兩次的《四百擊》(The 400 Blows)主題音樂,隨著音樂的起落,讓看過《四百擊》的觀眾馬上能聯想到GregAntoine的呼應,兩著都在成長上遇到課題,都在逃避,不過《我們》一片不像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大師一樣悲傷地處理結局,反而給了觀眾希望,也回到成長電影中「Move on」的處理。

電影中的場景都讓人很喜歡,尤其是很像《戀夏五百日》的二手唱片行,裡面除了賣音樂專輯,也出現了超級多的電影封面;Greg的房間佈置更是有趣,滿櫃的老相機與電影攝影機,還有一張海報是相機發展史的海報,以及大量的電影海報,除美術的用心外,也能看出導演Alfonso Gomez-Rejon對經典電影的熱愛。




電影中配樂的選用也很棒,同時也因為電影中很多看「電影」的橋段,精心挑選的片段不論是對白、聲音或是配樂,都扣合著電影,我很喜歡連續兩次出現的Les Blank《電影夢》(Burden of Dreams),那段把Werner Herzog的任性與對電影的瘋狂堅持展現無遺(也正呼應著Greg對電影的愛),當年拍《陸上行舟》(Fitzcarraldo)把巨型的汽船放到亞馬遜雨林去拍攝,耗時五年與燒掉Werner Herzog所有資金與才華才完成的史詩,除了呼應電影劇情外,我想也是導演對電影創作迷戀與對大師的嚮往吧。

2015 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觀眾票選獎
2015 西雅圖影展最佳導演 
2015 雪梨影展觀眾票選獎
2015 金馬影展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金馬52預測

11/21 預測最終結果 22中12項。主要獎項幾乎都錯XD

最佳劇情片

《刺客 聶隱娘》獲獎
《醉.生夢死》

這真的是最難預測的獎項,五部作品都非常精彩,但也都評價兩極,有人說《醉.生夢死》形式大於內容,導演太過自溺;《刺客 聶隱娘》極簡到看不懂,甚至引發一片撻伐;《塔洛》太過簡單,認真說來有很多橋段因為追求寫實,而顯得無聊;《山河故人》真的該把最後一段全部剪掉;《踏血尋梅》則有過多細節,能體會的觀眾會愛,但不能體會會討厭。金馬52的最佳劇情片入圍影片,都是這種讓觀眾愛恨交織的電影,也很巧每部電影都談到「孤獨」,所以最後誰得孤獨得勝都非常難說,我的選擇是《醉.生夢死》,第二順位是:《刺客 聶隱娘》。

最佳導演

徐克《智取威虎山3D
侯孝賢《刺客 聶隱娘》

最佳導演入圍名單中,最有趣便是《踏血尋梅》翁子光被徐克取代(還有杜琪峰消失,但也可能是因為張艾嘉的原因)。先不論另外四位綁著最佳劇情片的導演,徐克的《智取威虎山3D》看得出這位武俠大師北進後,還能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點,用上最新技術拍出很有味道的動作電影,所以給他入圍可能是像去年許鞍華一樣,作為對導演挑戰自己的肯定。但今年不只徐克,賈樟柯與侯孝賢也都做出個人導演生涯的挑戰,賈樟柯改變路線,侯孝賢拍了武俠電影,也都繳出精彩成果;張作驥則因為《美麗時光》與《當愛來的時候》拿過最佳影片,但跟金馬絕緣體侯孝賢(被討厭很多年)一樣都沒拿過最佳導演,這屆最佳導演也將是這兩人之爭。萬瑪才旦則可惜了,《塔洛》絕對是才華洋溢的作品,但今年最佳導演碰上的對手實在太強,我想他得獎機會甚至比徐克低一點,我的選擇是侯孝賢,第二順位徐克。

最佳新導演


李中《青田街一號》
畢贛《路邊野餐》

最佳男主角

郭富城《踏血尋梅》
李鴻其《醉.生夢死》
馮小剛《老炮兒》 獲獎

最佳女主角


林嘉欣《百日告別》獲獎
趙濤《山河故人》

先扣掉宋芸樺,給她入圍卻不給《踏血尋梅》的春夏入圍,我覺得完全不公平,宋芸樺演得不錯,但不至於入圍。舒淇其實在侯導的電影裡演技都很內斂,我比較喜歡《千禧曼波》裡面的她,這次純論表現內斂上我覺得稍微輸給林嘉欣,林嘉欣是《百日告別》裡的亮點,比起石頭演石頭(沒錯,石頭味太重),林嘉欣讓我完全忘了她是演員的身份,融入於她喪失丈夫的哀痛裡。張艾嘉可能是因為《華麗上班族》是她的劇本,演起來遊刃有餘,在歌舞電影裡也小小展現了歌喉與舞技(還有一點杜琪峰不敢得罪她的私心),算是意外地讓人驚艷。趙濤則撐起了整部《山河故人》,情緒放到內斂、外觀橫跨26年的語氣、肢體的改變等等,今年演技最豐富且有層次,非她莫屬,我選擇趙濤,第二順位林嘉欣。

最佳男配角

白只《踏血尋梅》 獲獎
鄭人碩《醉.生夢死》

最佳女配角


呂雪鳳《醉.生夢死》
金燕玲《踏血尋梅》

最佳新演員

李鴻其《醉.生夢死》
白只《踏血尋梅》
春夏《踏血尋梅》

這也將會是評審們打架的獎項之一。《踏血尋梅》兩個新人都非常猛,都值得拿男女配角或是春夏真的該入圍女主角,阿洛.卡力亭.巴奇辣與蘇麗珊非常吃虧,雖然也表現得不錯,但大概第一輪投票便會被刷掉。所以這獎項其實也是《踏血尋梅》與《醉.生夢死》的賽外賽,如果這獎給李鴻其,他很有可能拿不到最佳男主角,同理白只也是。但如果李鴻其拿不到最佳男主角,最佳新演員裡,以他的演出最為驚人,所以我覺得給李鴻其、白只與春夏都有可能。

最佳原著劇本

張作驥《醉‧生夢死》
林書宇《百日告別》
翁子光《踏血尋梅》
管虎、董潤年《老炮兒》
賈樟柯《山河故人》

林書宇這次很有可能突圍拿獎,依照去年給《行動代號:孫中山》的經驗,評審在這裡給台灣電影肯定是有可能的。《醉‧生夢死》的劇本我覺得不足以拿最佳劇本,《踏血尋梅》與《山河故人》各有優劣,《踏血尋梅》吃虧在類型,比較難獲得評審肯定。賈樟柯三段時光的敘事還都扣連的很棒,我覺得最有可能給《山河故人》,其次是《百日告別》。

最佳改編劇本

張艾嘉《華麗上班族》
鍾阿城、朱天文、謝海盟《刺客 聶隱娘》
徐浩峰《師父》
萬瑪才旦《塔洛》 獲獎
鄭有傑、勒嘎‧舒米《太陽的孩子》

來了又來了,難選的獎項之一。《太陽的孩子》很可惜我覺得劇本很差,會入圍很大原因可能是議題性,《刺客 聶隱娘》的電影跟原著劇本絕對差很多,給他獎我覺得很怪,但它無疑是得獎熱門人選,《塔洛》在劇本上也是。我猜張艾嘉會以《華麗上班族》拿下獎項,第二順位是《刺客 聶隱娘》。

最佳攝影

許之駿、張誌騰《醉.生夢死》
杜可風《踏血尋梅》
李屏賓《刺客 聶隱娘》 獲獎
呂松野《塔洛》
余力為《山河故人》

死亡之組又來了。這獎項絕對是杜可風跟李屏賓之爭,其他三部攝影也很棒,尤其《塔洛》的黑白攝影;《山河故人》多種畫面比例上的構圖難題;《醉.生夢死》裡如夢似幻的影像,但抱歉,杜可風跟李屏賓這次都沒失手,都各自展現了他們攝影的強大風格與辨識度,我個人覺得杜可風這次內斂許多,比起李屏賓的穩紮穩打(但他拍動作場面了耶),還是稍稍勝一籌(大概一奈米)。

最佳視覺效果

黃宏達、張仲華《黃飛鴻之英雄有夢》
郭建全、Christian RAJAUD《狼圖騰》
Jason H. SNELL、潘國瑜、湯冰冰《捉妖記》
金旭《智取威虎山3D》 獲獎
Rick SanderChristoph Zollinger《一步之遙》

最佳美術設計

種田陽平、李健威《捉妖記》
張叔平、邱偉明《華麗上班族》
易振洲《智取威虎山3D
黃文英《刺客 聶隱娘》
柳青《一步之遙》

最佳造型設計

奚仲文《捉妖記》
張叔平、呂鳳珊《華麗上班族》
黃文英《刺客 聶隱娘》
張叔平《一步之遙》、翟韜
陳玉葉《德蘭》

最佳動作設計

元奎《黃飛鴻之英雄有夢》
李忠志《殺破狼II
元彬《智取威虎山3D
劉明哲《刺客 聶隱娘》
徐浩峰《師父》 獲獎

最佳剪輯

鐘仁波《我的詩篇》
張作驥《醉‧生夢死》 獲獎
陳博文《念念》
丁晟《解救吾先生》
廖慶松《刺客 聶隱娘》

最佳音效

郭禮杞《青田街一號》
曾景祥、李耀強《捉妖記》
杜篤之、吳書瑤《華麗上班族》
杜篤之、朱仕宜《刺客 聶隱娘》
張陽《山河故人》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林尚德、曾韻方《醉.生夢死》 獲獎
龔鈺祺 (蘇打綠 - 阿龔)《百日告別》
陳揚《念念》
林強(林志峰)《刺客 聶隱娘》
半野喜弘《山河故人》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漆黑的海上《踏血尋梅》
糾纏《青田街一號》
何必呢《華麗上班族》
小幸運《我的少女時代》
不要放棄《太陽的孩子》

最佳創作短片

《日光之下》導演邱陽
《無無眠》導演蔡明亮
《保全員之死》導演程偉豪
《孝悌兒童》導演陳建彰
《吉日安葬》導演王通

最佳紀錄片

32+4 32 and 4
《明天會更好》
《我的詩篇》
《灣生回家》
《大同》 獲獎

最佳動畫長片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麥兜.我和我媽媽》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