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鋼琴教師(La Pianiste,2001)



臨時起意看了誠品電影院的最後一場。Michael Haneke(米榭漢內克,這樣音譯比較接近他的名字讀音)是我最愛的五位導演之一,為此甚至讀過他超厚的傳記,47歲才拍出第一部劇情長片,直到年近六十歲的2000年起,他的創作能量爆發,幾乎每一部都是佳作,或許因為看透了人生百態,他從原先的張狂、直刺人性的暴力,轉向冰冷內斂的內爆,他的冷,也是我一直追求達到的影像風格。
《鋼琴教師》便是Michael Haneke走向國際的基石,這部作品在該屆坎城影展上斬獲包括評審團大獎在內的三座大獎,包括我非常愛的Isabelle Huppert(今年前前後後看了她演出的四部作品)也憑藉此片斬獲第二座坎城最佳女主角,她在本片裡的演出也絕對值得被當成教材使用,太厲害了。

故事講述一位鋼琴教授Erika(Isabelle Huppert飾演),與母親同住甚至同床睡,對於性、性慾有著病態般的癖好,平常待人總是冷漠高傲,對於指導的學生相當嚴厲。對Erika來說,母親、鋼琴與性慾是她唯一擁有的事物,然而她看似井然有序的生活,卻因為一位年輕男孩Walter徹底改變。
其實故事說穿了,就只是熟女遇上年輕小伙子(小鮮肉)的故事,然而Michael Haneke卻藉由鋼琴與性徹底挖出極為深刻的諷刺:女性終究抵擋不了父權。
Piano這個詞在英語裡有鋼琴的意思,在義大利文原意裡則是「弱」,電影裡Erika再教Walter彈琴時則不段強調不同的弱拍節奏(此處沒看英文字幕還真的不知道差別),這層語言上的暗示,便呼應著Erika的處境。
在家裡,她永遠被母親箝制著,各種毒蛇謾罵與幾乎像寄生蟲一樣跟隨著她到各個場合;在音樂學院裡,她則被那隔音良好,有著兩道門,氣密窗的小房間困住,Michael Haneke安排許多Isabelle Huppert背對鏡頭的戲,強調出她被困住的處境;在愛情裡,她一度以為可以主導,可以自由自在享受自己的性愛儀式,然而最後她仍被擊倒,仍被無情地按倒在地任人玩弄。
電影中最精彩處,便是Erika的各式各樣細節表演,首先是撿起男人手淫後殘留的衛生紙來助興;接著是蹲坐在性愛中的男女旁,痛快地便溺;最終拿起刀片,用力地割傷自己,這幾場戲從嗅覺、觸覺與聽覺到痛,運用多種感官然側寫Erika的情慾與壓抑,細膩中又讓人感到害怕、難受與快感。
對比則是Erika對於男人的態度,她在街上被陌生男子撞到,Isabelle Huppert細膩地分三個動作,來展現她對於被撞到的厭惡感,首先是拉好包包,接著回頭,再來輕拍被撞到的肩頭處,這種「潔癖」除了對男人/陌生人的排斥外,也隱含傲慢;還有對於年輕學生流連於情色雜誌書架的斥責,都展現出Erika想要控制、抵抗男性的內心。
然而她徹底失敗了。
她發現Walter能自由自在地遊走於她的世界裡,Walter便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人長得帥,談吐得宜,又有著鋼琴天份。從第一次見面時,Erika便癡癡望著他,甚至出現咬下唇的表情,Isabelle Huppert必須在毫無表情時表演激情,真的超強,還有不安擺動的肢體等等。這樣的人,每個人一生都會遇著幾個,他們總是能自由穿梭在你的人生裡,毀滅你之後卻又能自由自在的生活。Walter想要的,不過是征服Erika的快感,他最後成功了,全身而退,Erika則完完全全毀滅了。
電影最後一幕的自殘,呼應著片尾最後一段,Erika看見Walter毫不在乎地來聽音樂會,彷彿忘記昨晚強暴她,甚至早洩的事,在那一瞬間Erika終於崩潰。她拿刀刺向自己,不是自殺,而是只有肉體的疼痛才能讓她稍稍掩蓋她心靈的瓦解,Isabelle Huppert在那一顆特寫鏡頭裡的表演便包含著:疼痛、空虛與絕望的情緒,那種必須馬上轉換冷熱的表演,真的太強了。
很難想像這部電影是由一位54歲(當時)的中年男性拍出,Michael Haneke在電影裡運用許多精彩的音畫不同步製造荒謬感之餘,又讓音樂的母題、樂理完美扣合著劇情,配上那顆鳥瞰只拍手部與局部下半身、彈鋼琴的鏡頭(手與腳的局部表演),便足以展現這位大師的功力,很可惜對於舒伯特與鋼琴了解不夠,不然肯定能得到更多這部電影背後的隱喻。
另外,看完這部才知道,Lars von Trier的Nymphomaniac不過是拍得唯美的虐戀AV而已,Michael Haneke還是魔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