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2016)


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2016

本片是今年韓國入選坎城影展的三部作品之一,朴贊郁《下女的誘惑》是競賽單元(Competition),羅宏鎮《哭聲》是競賽單元觀摩(Out of Competition,不參與競賽,伍迪艾倫的《咖啡·愛情》(Cafe Society)也是),本片則是非競賽單元的「Midnight Projections」(午夜放映),三部都是正式入選坎城影展。

這點很有趣,前兩位作者導演算坎城常客,各自都有其他作品入選過,但讓以前都在動畫領域的延相昊首部真人長片入選放映,實在很妙,但Midnight Projections選片一直都滿特別的,去年是《艾美懷絲》(Amy)、《性本愛》(Love)與韓國電影《辦公室》,顯示坎城影展對韓國電影重視。

回談電影本身,電影開始的人物介紹稍微讓我出戲,讓我對人物產生太多的情感連結,男主角作為股票經理的自私表現採用較少的表情變化,雖然與電影後段的情緒爆發形成對比,如結尾處的閃回,但仍讓我有點難感同身受,但綜觀全片,才發現是導演刻意為之的處理。

劇情發展其實不難預測,但每個人物的收尾都處理得很完整。有兩處亮點,其一在孕婦與丈夫的戲,尤其是她丈夫的前後反差與結局設定,很有趣,也跟殭屍末日片裡打手的形象有所不同,孕婦的演員表現很不錯,從開始的冷靜到後來的崩潰,以及最後的振作,層次分明;其二是老奶奶姐妹檔,讓我很想哭的部分在於這對姊妹的戲,儘管礙於篇幅,情感鋪陳很破碎,但仍是滿好的處理。

反派部分則是本片看點之一,殭屍末日片一定會有的反派角色如:豬隊友,就是會踩到東西發出聲音的冒失鬼,害死你很愛的角色那種;人心險惡的醜(丑)角,用盡一切方法,不擇手段讓自己存活的那種;看不見的政府官員或警查獲救難隊員,他們基本上就是不會出來,或是片尾出來,或是出來當很難殺的殭屍,增加絕望感。

本片的反派以上三種都有,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是人心險惡角色部分收得很多餘,硬要去談情感面反而讓他的自私不夠純粹,也有些拖戲嫌疑。但全場他的表演與動作選擇,真的讓人厭惡至極,至少我那場的觀眾還有人罵出聲來,塑造的很完整。

亮點除了反派外,我覺得場景安排在高鐵上很有趣,封閉空間,如奉俊昊《末日列車》(Snowpiercer)也將火車運用得淋漓盡致,前後車廂等級的不同,以及片末自私者幾乎都是高級車廂的乘客設定,不難看出延相昊的批判,劇本編排很工整,情節也都寫得很飽滿,我覺得算是寫電影劇本的範例作品。

隱喻部分,我覺得如羅宏鎮在《哭聲》談到韓國現況問題一樣,《屍速列車》也透出對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及人人只想到自己的批判,從首爾前往釜山也隱含逃離都市的隱喻,主角作為一個事業有成、努力打拚到忽略家庭的人,便是因為都市的壓力,使他漸漸變得自私,漸漸冷漠。導演在片尾給了主角贖罪的機會,但也落入韓國電影常見的結局設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極端,有些可惜。

《屍速列車》在特效化妝上做得很棒,營造恐怖感也還算可以,噁心程度以殭屍電影來說,算是很節制。但絕望感與那種必須殺死親人、熟人或朋友的人性崩壞並沒有太多著墨(故事重心也不在此),殭屍湧入的畫面做得不錯,雖然沒有《活人生吃》(Dawn of the Dead)那種密集空間恐懼症爆發的可怕感,但最後一場火車追逐,活屍們接力拖著火車的一幕,我滿喜歡的,使用大遠景慢慢推入的效果也極為壓迫。

《屍速列車》是一部完整且好看的電影,儘管我個人對於主角無感,但仍是佳作,不論在技術面或是劇本描寫上都相當成熟。目前台北幾乎場場爆滿,說明殭屍末日題材依舊是票房大熱的類型。此外本片與《哭聲》、《下女的誘惑》類似,都藉由類型包裝(《哭聲》的恐怖懸疑、《下女》的情慾)來吸引觀眾,但導演們的企圖都不僅止於此,三部片都對南韓現況做出批判與表現出對政府的不信任。相較之下,台灣電影敢於處理社會議題的越來越少,今年嚴格來說只有《只要我長大》有此企圖,希望能看到更多台灣電影做出嘗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