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十年》(Ten Years,2016)



「千祈唔好慣(千萬不要習慣了)。就是我們這一代習慣了,到你們這代才變得如此。

《十年》是以香港未來十年的想像當背景,由五位導演分別拍成的短片集錦式長片。五部短片分別為:郭臻導演的《浮瓜》、黃飛鵬導演的《冬蟬》、歐文傑導演的《方言》、周冠威導演的《自焚者》與伍嘉良導演的《本地蛋》。

《本地蛋》以雞蛋為題,帶出未來對於言論與本地文化的審查焦慮,片中的「少年軍」與紅衛兵遙遙呼應,是五部短片中最為完整且拍得好,其次是諷刺中共國安法的黑白政治寓言:《浮瓜》,帶著黑色幽默又帶到南亞與移民香港人的議題;批判力道最強是採用偽紀錄片形式、片尾讓人禁不住眼淚的《自焚者》與破碎且俗白、對普通話入侵使香港廣東話式微的暴力:《方言》;探討香港人對於自身認同問題,使用標本與詩化影像,悲傷卻不知所云,晦澀且討論最少的《冬蟬》。

儘管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且也哭到泣不成聲,但大多來自於對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恐懼感,以及對於中國的深切焦慮感,更深是對於自己是誰的疑惑。據阿圖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的說法:「電影的出現,都具有其充分決定(Overdetermination)的生產環境與生產條件」。《十年》的誕生基於香港人爭取普選,引發雨傘革命,後續的銅鑼灣書店事件等等,預告《十年》這部電影的降生,香港電影金像獎給他最佳電影,也成為最好的代言。所以評價這部電影不得不面對其背後的政治因素與時代背景。

純就電影藝術來討論,《方言》顯然是不太及格的短片作品,《自焚者》的意識形態也有待商榷,《浮瓜》與《本地蛋》這一頭一尾的作品顯然在主題處理,人物塑造與情節安排上較為精緻且有效,《本地蛋》也是五部短片中唯一有塑造人物,其他的人物多半成為「代言人」,人物只為服膺主題而顯得扁平。

《冬蟬》則跳脫另外四部的沈痛,轉為內在更為溫柔的書寫,攝影、聲音與美術陳設皆很棒,但故事太過晦澀,且主題有些游移不定(但或許這種遲疑才突顯出對於香港未來的遲疑),讓我看時有點不耐。


但綜觀而言,五部短片都是這幾位導演的盡情揮灑,充滿勇氣的議題挑戰非常難得:結合類型的黑色幽默預言《浮瓜》、帶點恐怖科幻風格的影像詩實驗《冬蟬》、切片的政治諷刺《方言》、偽紀錄片且有點跟《保全員之死》遙遙呼應的催淚彈《自焚者》與故事最為完整有溫度,讓人想起《雞同鴨講》的《本地蛋》。這五部作品中的實驗與創作力,我想是台灣近年來短片創作很少見的,更何況是對於政治、社會議題的短片非常少,《狀況排除》、《自由人》與《禁止下錨》便顯得更為珍貴。

純就主題表現來說,《自焚者》的批判相當精彩有利,劇情部分的處理也生動好看,但人物過多,且對於「自焚」的價值觀有些模糊,不清楚婆婆自焚的理由,雨傘也跟著燒毀的隱喻直白但有效,整體來說算是力道過猛,但能深切體會到創作者的焦慮。這種對於中國、中共箝制香港自由的焦慮蔓延在五部短片裡,順序的安排也應著情緒高低起伏而處理,第一部開槍,第二部沈穩探索內心,第三部笑鬧中感到悲哀,第四部悲哀憤怒至哭泣,最後一部則用一句「千祈唔好慣(千萬不要習慣了)。就是我們這一代習慣了,到你們這代才變得如此。」作為總結極好。《十年》中疾呼的事並非是港獨、真普選這些實際作為,而是更深切地希望「喚醒」香港人民,去思考自身的未來。

電影中的焦慮感也蔓延到今天台北電影節的觀眾,大家掌聲持續不斷,對於導演們講說:「香港人其實都知道要給共產黨強姦,何不躺下來享受?」全場大笑,但這種笑是苦澀的,台灣人也很清楚被幹的感覺,甚至還要跪著感謝恩客。《太陽,不遠》與《亂世備忘》的留存不是要紀念這場運動而已,而是要讓我們反抗的精神永遠以電影留下。對於中國,我相信不論香港人或是台灣人,反對或討厭的絕非中國人民們,而是其背後的中國共產黨與根深蒂固且扭曲的意識形態。《十年》是一部絕對必看的電影,毫不猶豫列為我2016年的十大好片之一。

2016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節最佳電影

2016第十八屆台北電影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