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有時候,一個人死後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認識他、了解他,只要把他銘記在心,你對他的認識就永不間斷。」

2015年最喜歡的青春成長電影之一。表面上看來與《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故事有些相近,但生病女孩的故事並非《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以下簡稱《我們》)的重點,從英文片名來看,「Me」放在句首說明這故事的重心將放在主角:Greg身上,再發散談及他與朋友Earl的相處,以及帶給他改變的Dying GirlRachel


《我們》的視覺風格類似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古怪與幽默感,Greg的內心小劇場用上動畫來呈現,很多橋段也有用上停格動畫(Stop-Motion)、人偶動畫等看起來稍微廉價卻趣味十足的手法,讓電影巧妙避開沉重的氛圍,帶來更多笑料,同時也呼應Greg古怪的個性。鏡頭選擇上也用上快速Zoom-in與很有創意的90度側翻轉鏡頭、模仿魏斯的90度橫移鏡頭等,很厲害地藉由視覺元素,讓故事更加趣味。


主角Greg的個性有點類似《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的Charlie,把自己隱藏在校園每個不同「團體」裡,不被人討厭、也不被人喜歡,看似遊走於社交圈中,但實際上卻是沒有朋友。唯一一位朋友是跟他一樣有點怪的Earl,他們一起看經典電影,翻拍經典電影(但成果通常廉價又糟糕),懷抱著一點電影夢,但實際上卻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Greg是典型的逃避型人格者,不願意負責任,不願意對周遭的人更認識,害怕別人進入他的內心,用笑話或是怪異行為避開社交上的尷尬,自怨自艾甚至自私。

電影中一橋段是GregRachel爭執到底Rachel還要不要繼續治療血癌,此處導演用上一鏡到底來呈現,兩人的背對與漸行漸遠,顯示出Greg仍然無法面對自己,也只想到自己,他氣沖沖去找Earl要跟他打架與理論,但卻換來朋友一頓臭罵,Greg才意識到自己從一開始被迫關心Rachel,到最後別人要求他為Rachel拍電影,甚至到要不要唸大學,都是被動消極且幼稚。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某些決定而後悔,但更多時候,我們是後悔於自己的不勇敢與不敢誠實面對自己感受的遺憾。

GregRachel間的相處是電影中最精彩的橋段。Greg從一開始不太願意到後來越來越關心這位「快死的女孩」(Dying Girl),並藉由電影中小說旁白式的手法,「騙」觀眾說Rachel不會死,但電影結尾卻將這出現兩次的「預言」做非常棒的詮釋,死亡並不意味著失去與哀痛,很多時候往往是我們重新認識對方、認識自己的機會。電影結尾處Greg重新回到Rachel房間,才終於重新認識這位心思細膩的女孩,才沿著她生活的軌跡,慢慢認識他來不及認識的Rachel,電影中最動人的橋段便是此段。


Greg最後送給Rachel的影片,用上類似柏格曼(Ingmar Bergman)《假面》(Persona)的開頭手法,看似毫不相干的畫面拼貼,慢慢構合出GregRachel的情感,或許並不是男女之間的熱戀,而是很純粹地互相走進彼此內心,相知相惜的情感,緩緩飄動的定格紅色葉片,還有反拍兩人看電影的反應鏡頭,讓我想到《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看垃圾袋飛起的那一幕,雖然稍嫌文藝與難以理解,但細看Rachel的表情變化,便能體會他們那微妙的情愫。儘管電影旁白的Greg也想像過兩人如果在一起會如何(也故意拍出來給觀眾看),但我想電影如果讓兩人在一起,便回到青春YA片(Young Adult Movie)的老套形式了。


電影中因為GregEarl是大影癡,所以出現了超級多經典電影的彩蛋,類似於《戀夏五百日》(500 Days of Summer)的處理手法,把他們拍出的一支支惡搞又像經典致敬的短片一一呈現,根據這位厲害影評(http://wp.me/p69WBL-j2)的搜尋,電影中每一個致敬橋段都呼應著電影本身,還有Greg的心境,例如反覆出現兩次的《四百擊》(The 400 Blows)主題音樂,隨著音樂的起落,讓看過《四百擊》的觀眾馬上能聯想到GregAntoine的呼應,兩著都在成長上遇到課題,都在逃避,不過《我們》一片不像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大師一樣悲傷地處理結局,反而給了觀眾希望,也回到成長電影中「Move on」的處理。

電影中的場景都讓人很喜歡,尤其是很像《戀夏五百日》的二手唱片行,裡面除了賣音樂專輯,也出現了超級多的電影封面;Greg的房間佈置更是有趣,滿櫃的老相機與電影攝影機,還有一張海報是相機發展史的海報,以及大量的電影海報,除美術的用心外,也能看出導演Alfonso Gomez-Rejon對經典電影的熱愛。




電影中配樂的選用也很棒,同時也因為電影中很多看「電影」的橋段,精心挑選的片段不論是對白、聲音或是配樂,都扣合著電影,我很喜歡連續兩次出現的Les Blank《電影夢》(Burden of Dreams),那段把Werner Herzog的任性與對電影的瘋狂堅持展現無遺(也正呼應著Greg對電影的愛),當年拍《陸上行舟》(Fitzcarraldo)把巨型的汽船放到亞馬遜雨林去拍攝,耗時五年與燒掉Werner Herzog所有資金與才華才完成的史詩,除了呼應電影劇情外,我想也是導演對電影創作迷戀與對大師的嚮往吧。

2015 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觀眾票選獎
2015 西雅圖影展最佳導演 
2015 雪梨影展觀眾票選獎
2015 金馬影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